会变性的鱼

生物科学 01-11

     围绕着日本伊豆群岛与琉球的海,美丽而温暖。在潮水拍打的珊瑚礁缘与岬突处的岸边海水里,潜藏着约莫10公分大小的红花鲷,这些漂亮橙色的鱼数十只聚集成群。仔细观察,可以发现橙色的鱼群中杂有稍大的淡紫色鱼,初见之下可能以为是别种鱼。真的,淡紫色的鱼已往曾被误认为是与红花鲷不同种的金刚花鲷。
     其实,橙色的鱼为雌鱼,淡紫色的鱼为雄鱼。在繁殖期时,可在日没时刻看见雌雄配对产卵,因此,即使不晓得牠们难记的学名,也立刻知道牠们是同种的鱼。
     仔细观察这些鱼群,常可发现长2~3公分颜色与雌鱼相同的幼鱼,但颜色与雄鱼类似的幼鱼却怎么也找不到。由这种情形看来,红花鲷幼时皆属雌鱼没错。那么,雄鱼究竟是如何产生?雌鱼变性时,鱼体内的生殖腺由卵巢转变为精巢,外观亦由橙色变为淡紫色。如果见到雌雄中间色的鱼,那是正在变成雄性的雌鱼。
  常见的性转变或雌雄同体
  性转变的现象在鱼类中并不希罕。例如,雀鲷科的二带双锯鱼的性转变与花鲷类相反,是由雄鱼变为雌鱼;而群栖于卡利布海珊瑚礁的一种属于鮨科的哈姆雷特鱼,则能同时产生精子与卵。
  像这样,一生中兼具雌雄两性机能的动物,谓雌雄同体,仅在鱼类中即可找到数百种。不过鱼的种类多达两万,故属雌雄同体者仍算少数。而一生性别不变的雌雄异体鱼,其性决定机制也是一团谜。虽调查过1,500种左右鱼的染色体,但有性染色体的鱼类为数极少,因此性别的决定可能与体染色体(性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)有关,或受发生时的水温及营养条件所控制。
  像人类般具性染色体,并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遗传,有哺乳类与鸟类。爬虫类中的蜥蜴类与蛇类虽具性染色体,但龟类与鳄类却无,后者已知乃依卵孵化时的温度来决定性别。
  而较爬虫类低等的鱼类又是如何决定性别呢?这点尚未明了,惟变性与该鱼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下文将详为介绍。
  1970年,以色列籍的费雪尔生,发表利用红花鲷所作的有趣实验结果。他首先将20只雌鱼置于水族箱内,两星期后发现其中一只变为雄鱼。将该雄鱼移走,剩余的雌鱼中又有一只不久也变性。如此继续把雄鱼移走,最后20只雌鱼先后全部变性完毕。而对照的另一水族箱中,不移走唯一的雄鱼,则没有任何一只雌鱼转变为雄鱼。
  两年后,澳洲昆士兰大学的罗伯特生,发现自然海域中也有类似情形发生。那就是以捕食其它鱼身上寄生虫为生,有清道夫鱼之称的一种隆头鱼。这种隆头鱼由一雄鱼独占数条雌鱼,组成一夫多妻群(harem),群中之雄鱼死去(或人为除去),它的地位由仅次于该雄鱼的雌鱼变性取代。
  雌雄个体数相同或雌多雄少的鱼种
  哺乳类中亦有类似前述隆头鱼的一雄多雌社会,但因雌雄性比为1:1,由强势雄兽独占多雌后,得不到雌的雄兽当然会出现,牠们称为多除雄性。前述隆头鱼可没有多余的雄鱼。
  同是隆头鱼,依社会结构不同,变性而成之雄鱼,也有多余的情况出现。譬如深蓝色长约20公分的异斑海猪鱼,其雄鱼全由变性而来,因属独居性鱼类,故不形成一夫多妻群。余吾丰(即作者)与美籍的莫亚同在三宅岛作鱼类生态的研究,详细调查异斑海猪鱼的产卵行为。
  异斑海猪鱼在三宅岛的繁殖期为6~9月,每天可见雌雄游往近海的产卵场配对产卵。雄鱼总是先在产卵场建立领域,等待雌鱼。在产卵场中央部位占有繁殖领域的是二尾较大雄鱼,唯独牠们得到多数雌鱼的青,并使这些雌鱼产卵。而那些处于周围刚完成变性的较小雄鱼,雌鱼则对牠们无动于衷。
  但在繁殖期中的某日,两只占据中央部位的雄鱼之一消失了。翌日起,6只多余的雄鱼便聚集该空位争夺地盘,数日后胜负底定,胜利的雄鱼立刻获多数雌鱼的青。
  异斑海猪鱼并非严格受制于群中仅有一雄的社会调节,雌鱼只要到达某种体长或年龄,就开始变性,因此能产生较多的雄鱼。但因雌鱼可自由选择雄鱼,致使雄鱼间的竞争极端激烈,差别迥然。

标签:
相关阅读:会变性的鱼

相关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