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牛弹琴:一个传说和蕴含哲思的寓言

人类文明 04-23

早在中国古代,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对牛弹琴。相传,这起故事源于战国时代的晋国,而后流传千年,成为了中华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。本文将为读者呈现这个寓言的故事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。

《庄子》中最常被引用的对牛弹琴故事,就是晋国有一个人叫焦尾,他有一个奇怪的嗜好——对牛弹琴。他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虽然牛听不懂音乐,但是自己能发出优美的琴音,就足够让自己感到愉悦了。

焦尾的朋友柳下惠来看他,发现他正在对着牛弹琴。他觉得这样做很可笑,说:“你一个人在这里弹琴,它怎么能懂得欣赏音乐呢?”

焦尾回答道:“你对牛说话,牛难道能听懂吗?”

柳下惠说:“这和对牛弹琴没有相同点。你对牛说话,至少你能自得其乐。”

对于这个问题,焦尾说:“琴声之于我,如牛鸣之于而心也。”

焦尾的回答表明了他认为自己在对牛弹琴过程中,即使牛不能理解,自己却能从中得到自我满足。就像牛在鸣叫时,它自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感,而后者的行为只不过是完成了牛应该完成的自然行为,即宣泄自己的情感,与人类的音乐表演并不想通。

尽管焦尾自认为自我满足,但从另一方面来看,他在对牛弹琴的同时稍纵即逝地浪费了时间和机会,本应该借此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,或是挖掘琴音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。柳下惠明察秋毫,意识到了焦尾的缺点,并想与他分享自己的看法。

柳下惠说:“我说你的知识浅薄,你还不承认吗?你弹奏的音乐连牛都听不懂,却能让你自醉于其中。你比那只牛弱得多了。我不如牛,但是我不会跟牛一样不去白费时间,我愿意学习,我努力追求真理。”

文章开头提到的故事源自《庄子》,然而据说,另有一种传说,将对牛弹琴归功于儒家经书《论语》。其内容也比较类似:孔子与弟子们途中看到了一个牧童对着牛弹奏,弹出的乐曲不佳,孔子露出不悦之色,他的弟子立即指责牧童“你不怕耳朵长茧子吗?”牧童回答说:“我虽然奏不好,但是我可以得到乐趣。你们学习(文,武)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,而不知乐趣从何而来。”这一传说与《庄子》中的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,均表达了一种追求个人快乐和经验的思想。

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对牛弹琴故事,它们都植根于象征主义当中,正是因为这种主义将特定的符号赋予了特定的意义,那么对这些符号的解读就会具有多元性。对牛弹琴的琴音,传达的是一种壮志凌云、意气风发的节奏感,同时也有许多使人容易体感到的波动。牦牛则是一种温和的受控动物,直观的表示出对乐曲内容的感知纯粹在耳朵上而已。

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读法,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历,对这个故事进行不同的解读。对牛弹琴的寓言所蕴含的哲学思想,也是丰富和深刻的,足以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,长长久久。

标签:

相关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