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个成语故事:化险为夷、画龙点睛、大智若愚、侃侃而谈、不可救药

中国寓言 06-07

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,今天,我们就来讲述十个成语的故事。

1. 化险为夷

春秋战国时期,越国有一个名叫勾践的君主,他和吴国交恶,被吴国围困在城中。在此情况下,勾践命令智多星去寻找刺杀吴王的能人。智多星找到了一个叫做范睢的人,交给他两把匕首,并告诉他说:“如果吴王问你做什么,你就说你要在潮水中画图。”后来,范睢果然被吴王请来,采纳了他的画龙点睛之计,某次,他画了张山水图,最后一笔竟在海浪中点下,吴王奇其怪之,问他:“你究竟是来干什么的?”范睢回答说:“我要将您的吴国画在这里。”吴王顾虑山高水深难度极大,没想到范睢竟然如此自信满满,便放范睢走了。没过几天,大潮涌来,吴军的船被拍碎,勾践趁势突围。后人把此称为“化险为夷”。

2. 画龙点睛

这个成语出自《庄子·外篇·人间世》:“夫白马之美在于其无骼而有骨,形象虽备而神独秀,故曰神非马也。是其画者画骼,不画神也。故有之曰:画龙者必须画骨,因为神气在于骨。”这段话告诫人们画画要注重神韵,让人感到生动灵活和神秘莫测。

据传说风俗,《大禹治水》的故事中,老师绘了数百张龙图,大禹仔细品味,每次都是发现了一些不足又进行润色,但是美中不足,再试着去修改,最后考虑到龙的灵动之美,于是他画了十几条简单的线条,顿时栩栩如生,别有一番情趣。后来人们把这个突显神韵之神笔马良的绝妙手法称为“画龙点睛”。

3. 大智若愚

战国时期,齐国有一个聪明的官员,他被人们称为管仲。管仲虽然是个聪明人,但他却特别谦虚。他明白,如果他总是表现得聪明伶俐,就可能会引起敌人的警觉,反而不利于齐国的发展。于是,他总是表现得很傻很笨,做事很谨慎、很小心。结果,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,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由此可见,“大智若愚”这个成语是说聪明人表现得愚笨,以掩盖自己的智慧,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
4. 侃侃而谈

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《左传·僖公七年》:“楚令尹昭子为会稽宰。闽鼓之役,而昭子得以鼓。归,携鼓以入侍。楚大夫皆奇之。月晦之夜,昭子引鼓而出,尽三诸上,鼓之。家人问之,曰:“楚庙之神以礼醒。故独使人醒。既醒,聞我鼓,庙神则不去矣。”大夫砺一旦而载之。昭子招之曰:“以己为不惠于神,使不得良士,是拒神而卖能者也。故妄言之,以受上天之辟雷。”大夫乃皆执其至,昭子侃侃然言,致风雷之声,振古今之类。故曰‘侃侃而谈’。”

5. 不可救药

《战国策·平原君策》有这样一个故事:战国时期,魏国的平原君被赵国的大将趙盾抓住,趙盾决定将他处死。平原君正在备受压力和恐惧之际,他问趙盾能否留一天时间让他完成最后一道菜,并切望能让趙盾品尝一下。因此趙盾答应让他留下一天。平原君下了厨房命令烹饪师做了好多好吃的菜,每一盘都是美味佳肴,趙盾大受感动,于是想不杀平原君,不料已经太迟,他还是在后来被杀了。因此,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那些已经无可挽回的人和事,无论如何也无法救治。

6. 指鹿为马

这个成语出自汉武帝时期,武帝很喜欢演说和辩论,不过他经常提出一些反常识的问题,然后问大臣,看看有几个人会拍他马屁。有一次,他指着鹿问:“这是什么?”有些奉承的大臣跟着喊道:“是马!”于是,汉武帝发泄了对那些奉承者的怒气,他惩罚靠着谎话拍自己马屁的大臣,而奖励那些勇于告诉他真相的人。

7. 如痴如醉

相传唐代有一个诗人叫白居易,他非常喜欢诗歌,每当他诗兴大发时,就会如痴如醉,手舞足蹈。有一年,他得了一场疾病,整个人都病得很厉害。一天,他在床上写诗,写得如痴如醉,直到病愈。

8. 不翼而飞

成语“不翼而飞”最初的来源是从《韩非子·世宗》中的“鹿不能脱其角,乌鸦不翼而飞,信非一也”。鹿指的是鹿角,乌鸦则是指山林中哪些鸟类(如松鼠),它们在树枝上飞跑或者跳跃时没有翅膀的辅助,就像是不翼而飞,所以成了一个意为意想不到的消失、财物失窃的说法。

9. 不耻下问

《论语》中有一句话:“吾日三省吾身,早上有错,晚上改之,明天就好了。”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不耻下问的态度。在古代,一个人如果有问题,就应该主动去询问知识渊博的长者,甚至是普通人。因为一个人知道得越多,就越明白自己的无知。

10. 漫不经心

这个成语源于西汉时期,有一个名叫成君忆的人因为非常聪明,而被大家传说称为是“蜀中狂人”,他过着非常悠闲、漫不经心的日子。后来,成君忆的父亲去世,他依然过着不加思索的生活,不曾流一滴眼泪,人们对此感到十分震惊和惋惜,所以不久后,这个成语就形成了。

标签:

相关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