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祖剧昆剧

生活常识 01-09

       昆曲(应为「昆」,从山部)),14、15世纪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,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。该剧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。昆曲以鼓、板控制演唱节奏,以曲笛、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。

历史
        金元时代,在北方兴起杂剧,由许多角色扮演故事。在南方的戏文起源于宋代南迁前后。明初时,南戏文加北杂剧成传奇。根据《南词引正》,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,形成于元代末年,是明代昆山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。元代末年,南戏传到昆山地区后,与当地的民间曲调互相结合,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声腔,在音乐家顾坚推动下,有长足的发展。根据周玄暐的《泾林续记》,明太祖朱元璋都注意到昆曲,可见当时昆曲的规模已经不少。明朝正德、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“以文化乐”的传统,改良昆山腔,采用中州韵系,依字声行腔,“调用水磨,拍捱冷板”,使昆腔具细腻婉转的特色,因之又有「水磨调」、「水磨腔」之称。稍迟出现了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新作《玉玦记》、《鸣凤记》、《浣纱记》等,新腔始风行大江南北,成为领导性的戏曲声腔。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,前后两百多年为昆曲全盛时代,昆剧舞台艺术亦在清朝中叶发展成熟。此后花部兴起,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舞台,然薪尽火传,其声腔和表演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剧种,如京剧;民间曲社唱曲活动也一直绵延不绝,成为保存曲唱规范的主力。花部又称「乱弹」,跟据《扬州画舫录》卷五,特别以「乱弹」来统称花部诸调便可以知道。徐扶明〈乱谈乱弹〉一文指出,「乱弹」又名「鸾弹」、「烂弹」、「乱谈」。花部腔调剧种中所用的音乐风格较活泼嘈杂。因此在清朝时,不论梆子腔、西秦腔、吹腔、二簧调、弋阳腔或时调小曲等,都有以「乱弹」一词作为代称或自称的例子。昆腔剧本之丰富,在各剧种中首屈一指。舞台艺术以「折子戏」为特色,讲究口传心授,民国时期苏州昆曲传习所的“传”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折子戏。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,艺随人走,今天昆剧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,保护成为当务之急。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:1956年,浙江昆苏剧团根据传奇《双熊梦》改编的《十五贯》登台,周恩来在观看了《十五贯》的演出后做了两次讲话。周恩来说:“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,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。《十五贯》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。”这次抢救救活了昆曲的剧团体制和人事制度。从那时起各地陆续成立的昆剧团,形成了昆曲舞台的大致格局。

昆曲名剧
? 浣纱记
? 牡丹亭,又名还魂记,最有名的折子是游园、惊梦。
? 长生殿
? 十五贯,「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」。
? 琵琶记
? 绣襦记
? 玉簪记
? 西楼记
? 南西厢记
? 凤凰山
? 红梨记
? 艳云亭
? 金雀记
? 桃花
职业昆剧团体
        在中国大陆现有江苏省苏昆剧团(成立于1956年,原名苏州苏昆剧团,200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)、江苏省昆剧院、上海昆剧团、杭州浙江昆剧团、北京北方昆曲剧院、郴州湖南省昆剧团6家昆剧专业艺术团体,以及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,被称为“六团(院)一所”。

标签:
相关阅读:中国的祖剧昆剧

相关故事